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尽管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断进步,但化疗耐药和肿瘤转移仍导致预后不佳。桑黄作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其提取物已被证实对肝癌、乳腺癌等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桑黄作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用真菌,其抗炎、抗肿瘤等活性已被初步证实,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炎症性肠病(如结肠炎)和腹膜炎作为常见炎症性疾病,目前治疗手段存在副作用或疗效局限,亟需安全高效的新型药物。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约31 万人因它死亡,发展中国家死亡率更是发达国家的 18 倍。目前治疗手段有限,且化疗药物常伴随肝肾毒性,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迫在眉睫。
桑黄是我国传统药用真菌,桑黄多糖成分因具有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活性备受关注。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病理特征是肠道黏膜屏障破坏、炎症因子失衡和肠道菌群紊乱。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桑黄多糖对肠炎有改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从固态发酵的桑黄菌丝体中分离纯化酸性多糖PLAP,通过 DSS 诱导的 UC 小鼠模型,探究其疗效及作用路径,为开发新型天然抗炎药物提供依据。
高尿酸血症作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与痛风、肾病、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降尿酸药物成为医学研究热点。桑黄作为传统药用真菌,其提取物被发现具有潜在降尿酸活性,但不同来源桑黄的效果差异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通过多维度实验揭示了桑黄降尿酸的关键成分与核心机制,为桑黄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在传统医学的宝库中,桑黄作为药用真菌的佼佼者,其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一直备受关注。桑黄是我国传统药用真菌,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养五脏,益气” 的记载。现代研究发现,桑黄多糖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然而,目前针对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多糖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纯化后多糖组分的抗肿瘤机制尚不明确。
桑黄作为药食两用真菌的核心价值,源于其复杂多样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多糖、多酚、萜类、甾体及呋喃吡喃酮类化合物,不同成分通过协同作用赋予桑黄广泛的药理活性。
脑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高发恶性肿瘤,因高侵袭性和免疫逃逸特性,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五年生存率不足25%。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是抑制肿瘤的关键防线,其表面活化受体 NKG2D 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配体(如 MICB、ULBP 家族)激活杀伤效应。
桑黄(Phellinus baumii)作为担子菌门真菌的重要药用物种,其富含的多酚类化合物因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备受关注。尽管前期研究已证实桑黄多酚(Polyphenols of Phellinus baumii, PBP)具有抗氧化、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但其抗肿瘤的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仍需系统解析。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在研究中,通过成分鉴定、体外药效评价及机制探究,构建了 “成分 - 活性 - 靶点” 的完整研究体系,为桑黄多酚的药用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衰老伴随的免疫功能衰退是机体防御能力下降的重要特征,D - 半乳糖(D-gal)诱导的衰老模型因能模拟免疫器官萎缩、淋巴细胞功能减退等表型,成为研究免疫衰老的常用工具。桑黄作为传统药用真菌,其多糖成分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但其对免疫调节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北华大学石光团队通过分离桑黄酸性多糖(PIP-A),探究其对 D-gal 衰老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发现 PIP-A 通过调控 TLR4 信号通路改善免疫功能,为桑黄多糖的药用开发提供了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