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多糖以杂聚糖蛋白复合物形式存在,主要分布于菌丝体和子实体中,其一级结构包含单糖残基组成、糖苷键类型及分支情况等关键信息。例如,杨树桑黄胞外多糖Fr-Ⅰ 为 α- 与 β- 吡喃型甘露糖苷共存的酸性杂多糖,Fr-Ⅱ 则为单一 α- 吡喃型甘露糖苷酸性杂多糖。提取方法中,微波协同超声波法(提取率 5.32%)和溶剂浸提法(提取率 5.66%)表现出较高效率,但酶解法因成本问题尚未广泛应用。
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作为多孔菌科药用真菌,其多糖、黄酮、多酚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保肝等功效,是传统中药与现代功能食品的重要资源。然而,野生桑黄资源稀缺,人工培养面临成本高、活性成分不稳定等问题。吉林大学王爽的研究聚焦于优化桑黄液体培养工艺,探究其提取物(PIE)对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旨在为桑黄的规模化生产与药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桑黄(Phellinus baumii)作为我国传统药用真菌,其黄酮类化合物是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然而,针对桑黄黄酮在免疫调节领域的研究仍存在空白,尤其是其对免疫细胞功能及体内免疫应答的影响尚不明确。浙江大学郎明紫的研究通过体外细胞模型与体内动物实验,系统探究桑黄黄酮类化合物的免疫药理作用,为其在免疫调节药物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尽管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断进步,但化疗耐药和肿瘤转移仍导致预后不佳。桑黄作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其提取物已被证实对肝癌、乳腺癌等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桑黄作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用真菌,其抗炎、抗肿瘤等活性已被初步证实,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炎症性肠病(如结肠炎)和腹膜炎作为常见炎症性疾病,目前治疗手段存在副作用或疗效局限,亟需安全高效的新型药物。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约31 万人因它死亡,发展中国家死亡率更是发达国家的 18 倍。目前治疗手段有限,且化疗药物常伴随肝肾毒性,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迫在眉睫。
桑黄是我国传统药用真菌,桑黄多糖成分因具有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活性备受关注。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病理特征是肠道黏膜屏障破坏、炎症因子失衡和肠道菌群紊乱。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桑黄多糖对肠炎有改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从固态发酵的桑黄菌丝体中分离纯化酸性多糖PLAP,通过 DSS 诱导的 UC 小鼠模型,探究其疗效及作用路径,为开发新型天然抗炎药物提供依据。
高尿酸血症作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与痛风、肾病、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降尿酸药物成为医学研究热点。桑黄作为传统药用真菌,其提取物被发现具有潜在降尿酸活性,但不同来源桑黄的效果差异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通过多维度实验揭示了桑黄降尿酸的关键成分与核心机制,为桑黄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在传统医学的宝库中,桑黄作为药用真菌的佼佼者,其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一直备受关注。桑黄是我国传统药用真菌,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养五脏,益气” 的记载。现代研究发现,桑黄多糖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然而,目前针对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多糖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纯化后多糖组分的抗肿瘤机制尚不明确。
桑黄作为药食两用真菌的核心价值,源于其复杂多样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多糖、多酚、萜类、甾体及呋喃吡喃酮类化合物,不同成分通过协同作用赋予桑黄广泛的药理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