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作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与痛风、肾病、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降尿酸药物成为医学研究热点。桑黄作为传统药用真菌,其提取物被发现具有潜在降尿酸活性,但不同来源桑黄的效果差异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通过多维度实验揭示了桑黄降尿酸的关键成分与核心机制,为桑黄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在传统医学的宝库中,桑黄作为药用真菌的佼佼者,其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一直备受关注。桑黄是我国传统药用真菌,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养五脏,益气” 的记载。现代研究发现,桑黄多糖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然而,目前针对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多糖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纯化后多糖组分的抗肿瘤机制尚不明确。
桑黄作为药食两用真菌的核心价值,源于其复杂多样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多糖、多酚、萜类、甾体及呋喃吡喃酮类化合物,不同成分通过协同作用赋予桑黄广泛的药理活性。
脑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高发恶性肿瘤,因高侵袭性和免疫逃逸特性,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五年生存率不足25%。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是抑制肿瘤的关键防线,其表面活化受体 NKG2D 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配体(如 MICB、ULBP 家族)激活杀伤效应。
桑黄(Phellinus baumii)作为担子菌门真菌的重要药用物种,其富含的多酚类化合物因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备受关注。尽管前期研究已证实桑黄多酚(Polyphenols of Phellinus baumii, PBP)具有抗氧化、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但其抗肿瘤的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仍需系统解析。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在研究中,通过成分鉴定、体外药效评价及机制探究,构建了 “成分 - 活性 - 靶点” 的完整研究体系,为桑黄多酚的药用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衰老伴随的免疫功能衰退是机体防御能力下降的重要特征,D - 半乳糖(D-gal)诱导的衰老模型因能模拟免疫器官萎缩、淋巴细胞功能减退等表型,成为研究免疫衰老的常用工具。桑黄作为传统药用真菌,其多糖成分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但其对免疫调节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北华大学石光团队通过分离桑黄酸性多糖(PIP-A),探究其对 D-gal 衰老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发现 PIP-A 通过调控 TLR4 信号通路改善免疫功能,为桑黄多糖的药用开发提供了新靶点。
桑黄(Inonotus hispidus)作为珍稀药用真菌,其多酚类化合物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活性,成为功能食品与医药开发的热点。然而,野生桑黄资源稀缺、人工栽培周期长(4-6 个月)且活性成分不稳定,制约了其产业化应用。齐鲁工业大学王文卷的研究聚焦桑黄多酚的高效提取与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优化,旨在突破传统瓶颈,建立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为桑黄在功能食品领域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桑黄作为一种珍稀药用真菌,因其显著的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和免疫调节等药用功效,逐渐成为医药与保健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野生桑黄生长周期长、产量低且药性不稳定,人工栽培技术的开发与优化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将基于最新研究进展,深入解读桑黄的人工栽培方法及其药用功效,探讨其未来开发潜力。
高脂血症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8 岁及以上居民总体患病率高达 35.6%,其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并发症致死率占据全球死亡率的 50%。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贝特类药物虽疗效显著,但存在肌肉损伤、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药食同源的桑黄作为传统中药,其降脂潜力近年来备受关注。最新研究表明,桑黄中的特定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细胞脂质代谢和力学特性发挥降脂作用,为天然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衰老作为机体功能渐进性退化的过程,伴随氧化应激损伤、细胞自噬失衡等病理改变,全球65 岁以上人群中约 70% 受衰老相关疾病困扰。当前抗衰老药物如雷帕霉素、二甲双胍虽有一定效果,但存在免疫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亟需安全有效的天然干预手段。